行业聚焦

解读 | 长三角纺织服装产业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发表时间:2022-01-05 15:08来源:浙江经济杂志、兰溪市时尚纺织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文章附图

纺织服装是长三角传统优势和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产品特色明显、集群效应显著、市场企业活跃、就业带动强劲,被《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列入建设世界级制造业集群的十大领域之一。

5656.jpg

发展现状和特点


长三角作为国内纺织服装产业最活跃的区域之一,2018年规模以上企业约16376家,占全国比重45.8%,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074.81亿元利润总额1105.8亿元,分别占全国总量40.4%、41.5%。同时,长三角纺织服装主要产品产量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化学纤维产量占全国同行业的74.5%;布产量和印染布产量分别占45.2%和72.0%;服装产量占32.2%。



长三角纺织服装规模接近全国一半,6座城市纺织服装企业收入均超千亿元

从城市分布来看,上海“1+10”同城化都市圈是纺织服装聚度最高区域。11个城市占据长三角纺织服装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城市排名的前9位合计超过长三角纺织服装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2/3

其中,苏州、南通、无锡、绍兴、杭州、宁波这6座城市纺织服装规上主营业务收入均超千亿元。此外,湖州、上海、常州、盐城、金华、泰州、扬州等城市纺织服装规上主营业务收入超500亿元。

44.jpg


长三角纺织服装上市企业45家,超全国一半但分布较为分散

长三角纺织服装产业拥有一大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国内上市企业45家,占全国半数以上,其中上海市10家、江苏省10家、浙江省22家、安徽省3家。纺织化纤行业前6位龙头企业中5家位于长三角,其中苏州市东方盛虹,桐乡市桐昆股份、新凤鸣,杭州市恒逸石化、荣盛石化5家企业涤纶长丝名义产能市场占有率高达46.9%。


长三角纺织服装产业链高度发达,布局专业化、集群化特色明显

长三角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涵盖从纺织化纤、织物织造到印染后整理、服装生产的完整产业链,“一镇一品”“一县一品”的专业化产业集群特色突出。据全国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名单,30个纺织产业基地市中14个、100个纺织产业特色名镇中61个均分布在长三角地区,集群之间协同共生,其中江苏吴江、江阴、常熟,浙江萧山、柯桥、桐乡等重点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年主营收入过千亿元。


长三角纺织商贸市场发达,“制造+市场”成为集群主导组织形态

长三角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起步早、发展快、辐射带动作用强,市场和产业的良性互动促使“生产基地+专业市场”成为纺织产业集群主导组织形态。全国前20家布料及纺织品市场、前20家服装市场中,长三角地区分别占据14家、7家苏州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绍兴中国轻纺城、中国常熟服装城等知名市场已成为全球性贸易平台。

同时,虚拟网络型的纺织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形成,如上海、杭州等地服装电商产业园,以网络作为主要营销渠道,将产业链中的制造环节分离到外市甚至外省,而仅在本地保留设计、品牌和营销等价值链高端环节。

112..jpg

主要存在的问题


自主品牌尚不足,品牌影响力欠缺

对标法国、意大利、日本等世界先进纺织服装产业集群,长三角纺织服装产业整体处于微笑曲线中间环节,多数企业依旧采用模仿加工和贴牌加工的生产模式,设计、品牌、研发等附加值高端环节薄弱,与法国、意大利以设计为先导的服务型时尚产业体系差距较大。此外,海澜之家、雅戈尔、红豆等头部服装品牌企业集中于国内市场,与ZARA、优衣库、NIKE等国际服饰巨头相比,全球化经营水平相对落后,品牌认可度相对偏低。

产业链上下游割裂协作分工水平较低

江苏、浙江、安徽均建有独立完整的纺织服装产业体系,区域间和集群内产业同构,协作分工水平较低,纺织服装相关专利也主要在各城市内部完成转让,创新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合作利用。此外,产业链上下游彼此割裂,服装面料与印染、印染与纺织坯布、纺织坯布与化纤原料等未形成稳定协同研发生产的局面,导致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推广周期较长,对市场快速反应能力不足。


图片


中低档产品过剩,产品同质化严重

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产业集群间、企业间仍缺少健全的协调机制,远未达到世界级产业集群所具有的共同行动能力,同质化竞争较为严重,导致中高端产品有效供给不足,部分行业结构性、阶段性过剩问题严重。
由于行业整体缺乏知识产权意识和技术创新动力,难以实现“专、精、特、新”发展,结果表现为三省一市规上纺织服装企业平均利润率仅为5.1%,低于规上工业企业整体水平(6.8%);人均营业收入(80万元/人),也低于规上工业总体水平(132万元/人),发展效益水平不高。
部分环节仍有较高资源能源消耗

随着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加快,国家对水体、大气等污染物排放的控制标准日趋严格,行业现有软硬件实力与强制标准之间存在差异,对高能耗化纤、高水耗印染等行业带来巨大压力。在长三角纺织服装产业要素成本持续上升时期,推动长三角纺织服装产业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绿色、循环纺织经济以实现行业转型升级仍面临一定挑战。


是第三方.jpg

重点发展方向



强化产品设计与营销,优化产业价值链来提高产品附加值

通过强化设计研发和市场营销两个高端环节,来解决产品附加值低的现实问题。通过掌控原料、设计、生产、销售、品牌推广等时尚纺织产业价值链的每个环节,以开放融入的姿态,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借势义乌国际商贸中心、杭州女装中心、上海时尚中心,鼓励纺织企业建设境内外经贸合作区和产业集聚区,推动建立生产基地、研发机构、设计中心、展示中心的建设,通过优化产业价值链来提高产品附加值。


1. 加快平台建设

以设计研发为龙头,建设服务区域企业的牛仔、休闲面料设计研发中心。


2. 强化创意设计

扶持创意设计产业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3. 拓展营销渠道

政府牵头、行业协会为主、企业参与,结合江浙沪传统节日举办时尚纺织产品展览展示会。


强化数字引领,推进产业生态革命性重塑

长三角地区产业需要运用现代人工智能技术和数字经济对新产品的设计、研发、量产和销售进行全过程数字化改造与升级。现阶段,长三角地区正在加快“新基建”步伐,要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升级改造、提质增效,才能促进长三角地区产业技术水平提高,优化产业结构。

提升纺织智能制造水平

深化纺织、服装、化纤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分行业省级试点建设,支持浙江创建全国纺织行业智能制造示范市。统筹推进未来工厂、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等工作,建设一批智能化纺纱、智能化印染、智能化针织、智能化服装家纺车间等,推动服装设计、制造、管理、仓储、物流配送等环节数字化系统的集成应用。深入实施“企业上云”行动和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推进纺织服装企业高水平上云、深层次用云。


加快纺织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

加强款式数据库、人体数据库、版型数据库、服装工艺数据库和服装BOM数据库等行业基础数据库建设,推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检验检测、技术标准、工程服务、数据管理等云应用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开放共享。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应用,探索“工业互联网+消费互联网+金融服务”的新制造模式。


打造数字化柔性快反供应链

立足打造纺织服装全球订单中心,加大对涉及纺织服装行业的平台型企业支持力度,全面提升我省纺织服装产业全球接单能力和国内市场开发能力。立足打造纺织服装全球供应链管理中心,以订单为牵引,引领带动设计、制造、品控、支付、物流等高附加值环节的生态化集聚,加快打造柔性快反供应链,扩大要素资源的网络化供给能力。


鼓励发展新模式新业态

聚焦全球纺织服装供应链管理中心建设需求,鼓励纺织服装企业集中配置通用性强、购置成本高的生产设备,建设提供分时、计件、按价值计价等灵活服务的共享制造工厂。支持服装企业利用互联网并对接用户个性化需求,推进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和供应链管理等关键环节的柔性化改造,发展个性化定制模式。鼓励有条件的纺织服装企业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及时预测消费需求,辅助创意设计和产品开发,研发适销对路产品,增强生产与需求的适配关联,促进服装产业由生产导向型向消费导向型转变。




构建紧密协作关系,打造区域性纺织服装产业链集群


充分发挥长三角各地资源禀赋优势,借鉴“飞地”经济模式发展经验,探索建设长三角纺织服装新型合作示范园区,推进产业跨区域协作和梯度转移,可重点在皖东南地区安庆、滁州,苏北地区盐城、徐州等地布局一批以生产制造为主的纺织服装产业合作示范园,在苏州、南通、嘉兴等地布局一批以设计、营销为主的纺织服装产业合作示范园。强化产业合作园的产业链布局设计,吸引集聚产业链上下游项目,或与周边纺织服装专业园构建紧密的产业配套协作关系,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区域性纺织服装产业链集群。

加大人才引培力度,推动人才需求供给无缝对接

建立长三角纺织服装行业人才需求清单,打通人才培养、人才流通等环节的行政区划限制,推动各地人才评价标准互认,构建互联互通的人才供给网络,推动人才需求供给无缝对接。坚持“外部引进、内部培养”双管齐下,重点引进、培育一大批高端设计、技术研发、品牌营销和综合管理等各类人才,优化中端技术人员教育、培训体系,丰富人力资本,实现人才“引进来、动起来、聚起来”。


强化绿色使能,推进纺织服装可持续发展

加快构建纺织品循环体系。全面打造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纺织服装绿色供应链,构建从原料、生产、营销、消费到回收再利用的纺织循环体系。持续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推动纺织服装企业清洁循环式生产,构建完善内部小循环,提高原料、能源、水资源等物质的循环利用能力,进一步减少废弃物产生及排放,实现少排放、“零排放”。


推荐阅读
不同于6·18、双11双12线上购物狂欢节,“十一黄金周”是一场实体门店之间的消费“大战”,小长假让大家有了有消费的时间和冲动,无疑为线下实体门店带来了更多的消费机会。十一期间...
当下,数字化的概念被炒得火热,那么到底什么是数字化,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数字化呢?对此,我们邀请紫日软件联合创始人晋红军先生,围绕数字化概念、数字化转型、数字化工具三大板块,通过短视频的方式,将进行为期7集的深入探讨分享。接下来,让我们跟随晋总,一起去“探秘”数字化!
紫日云店通面向全网招募事业合伙人啦,全新合作政策全都在这里,不看看简直要错失一个亿。
一直以来,紫日软件都以综合性全渠道数字化解决方案出圈,但大家不知道的是,除了ERP、SCRM、OMS......这些重量级大咖之外,我们还有很多轻量级“成员”——移动APP。相对于一体化的产品解决方案,APP的部署成本更低、灵活性更强、适配度也更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最受客户喜爱的移动端产品都有哪些!
紫日软件携手卉美服饰,共同打造数字化转型升级。
紫日软件自2007年成立以来,至今已经走过了16个年头。16年来,我们努力推动时尚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为数字化经济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未来,这个方向依然不会改变,我们的初心和理念依旧鲜活。
请接收,这独属于紫日的16年光辉岁月!
紫日携手爱佳鞋服城数字化转型升级,打造一站式现代化大卖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服装行业正迅速崛起。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如何高效地管理服装生产、销售和库存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而服装进销存软件作为一种现代化的管理工具,正在逐渐成为服装企业的得力助手。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传统的营销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商业的需求。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企业需要采用更加智能、个性化和精确的营销策略来与消费者进行沟通和互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转向SCRM营销系统。那么SCRM营销系统是如何成为现代企业打造精准营销的利器。
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和消费者对个性化需求的不断增长,服装行业正面临着更为复杂和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为了应对这一挑战,越来越多的服装企业开始采用服装ERP管理系统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并实现业务流程的自动化和集中化管理。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智能科技的不断进步,全渠道营销成为了企业商业竞争的新趋势。在这个多样化、跨平台的消费时代中,企业需要通过多种渠道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并实现无缝的购物体验。为了适应这一趋势,全渠道ERP系统应运而生。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时尚和个性化需求的不断增加,服装连锁店在市场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随着连锁店规模的扩大和业务的复杂性增加,管理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许多服装连锁店开始引入和使用服装连锁店管理系统。
本月,紫日软件最新产品“云店通”正式上线,全新SAAS部署轻量化应用,针对小微企业提供一体化智能零售解决方案,一经发布就引发了行业极大关注,收获了来自各界的一致好评。一直以来,小微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都面临着人才、资金和技术三大难题。针对这些转型难题,紫日软件推出了配置更轻、预算更低、交付更快的SAAS产品云店通。紫日云店通的发布,意味着产品向轻量化、垂直化、便捷化迈进。
在过去的几个月,从全国各个渠道不断传来签约喜讯。紫日服务团队以丰富的项目实施经验,服务众多客户项目完美落地。在此,我们选取了上半年来自全国各地十家具有代表性的客户进行分享,其中包含了男装、女装、鞋类、童装、家纺等不同品类,涵盖了连锁企业、商贸企业、大卖场等不同的业态类型。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增长,服装行业正迅速发展并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服装企业需要更高效地管理其供应链、库存和销售,以保持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了满足这些需求,服装进销存软件应运而生,并成为现代服装企业不可或缺的工具。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服装行业正面临着增加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并确保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服装企业需要依靠现代化的管理工具来提高效率和生产力。在这方面,服装ERP管理软件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支持系统。
如今,随着全球贸易的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服装供应链管理系统变得愈发关键。一个高效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加快交付速度,并保持与市场的敏捷性。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社交媒体的普及以及用户参与度的提升,企业在传统营销模式下面临了诸多挑战。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和用户的喜好,企业需要转变传统的营销方式,借助科技手段进行精细化运营和个性化服务。在这样的背景下,SCRM营销系统应运而生。
企业资源规划管理软件是一种集成的系统,通过将各个部门的数据和流程整合在一起,提供了一个全面、实时的企业管理解决方案。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ERP管理软件已经成为现代企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添加紫日智联管家
免费做数字化转型诊断咨询
全国热线
400-850-5360

(周一至周五9:00-18:00)

总部地址:

广州市开发区科学大道8号励弘文创旗舰园G栋4F

华东运营中心地址:

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华元大厦3111室


紫日软件
产品&服务
高端服务
市场地位